“什么问题?”德布罗意问。
“最直接的就是怎么行实验验证?”朗之万说,“即便我答应通过,还有另外四位答辩导师,他们不见得认可。甚至他们会奇怪为什么你要研究这个在法国没多少人接
的领域。”
德布罗意说:“我是看了一些文献后的突发奇想。”
朗之万说:“你的突发奇想太奇了,我也要求助一些该领域的教授专家。”
估计很多人都发现了,量力学很多大佬都是德国人。
这并非说明只有德国人优秀,完全是因为这时候的通信太不发达,各地的发展更不均衡,所以很多理论都局限在一些不大的小圈里。
而且就算在德国,追求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显然也是少数,量力学、原
谱线这些学问更显得非常曲
和寡。
量力学诞生在德国,但德国的
理学界大
分人压
没有关注过量
力学和原
谱线。
举个例,1920年所有德国的大学生中,只有极少数人———大概8左右的学习科学,
到
理学就更少了。
量力学超级大佬海森堡毕业的那一年,慕尼黑大学一共授予了337个博士学位,其中只有19个是科学类学位。
老曾资助
行了一项量
力学史料的整理计划,主要目的是研究1900-1930年的量
力学发展
况,结果发现只需要把史料来源限制到区区两百人就足够。
要知量
力学可是20世纪上半叶
理学最辉煌的两大领域之一,竟然只有这么一小撮人。
不过好像也正是这一小撮人,让人类关于理学的认知前
到了
一个时代。
人少,圈就小,量
力学的研究集中在三个地方:哥廷
、慕尼黑和哥本哈
。
搞量理论的人基本都逃不
这个小小的范围。
即便如法国,在量
领域也近同荒漠。
德布罗意的现很像一个误闯
量
世界的“局外人”——这时候的法国科学界重
不在量
领域和相对论上。
朗之万肯定不是搞量领域的,虽然能看懂论文,却没法给
更有建设
的建议。
“你可以把论文多打印几份,分别寄给因斯坦先生、李谕先生,如果他们表示没有问题,这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的机会将大大增加。”
“要用德文和英文写?”德布罗意问。
“你用英文翻译一,这件事不难;至于德文,我可以帮忙。”朗之万说。
——
几天后,李谕收到了德布罗意和朗之万的来信。
Loading...
内容未加载完成,请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设置-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设置-关闭广告屏蔽】~
推荐使用【UC浏览器】or【火狐浏览器】or【百度极速版】打开并收藏网址!
收藏网址:https://www.shibashuwu.net